问: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答:只需要点击上方蓝色《跨界分钱》关注即可!同时点击“置顶公众号”即可第一时间收到美文。提示:新老朋友请习惯:文章底部还有精彩......千呼万唤始出来
生产制造了用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这么久。你了解它的发展史吗??下面由我和大家介绍一下加气混凝土的发展历史。方便大家在以后生产和销售加气砖和客户更好的沟通和介绍。加气混凝土的发展
加气混凝土最先出现于捷克,1889年,霍夫曼(Hofman)取得了用盐酸钠制造加气混凝土的专利1919年,柏林人格罗沙海(Grosahe)用金属粉未作发气剂制出了加气混凝土,1923年,瑞典人埃克森(J.Eriksson)掌握了以。
铝粉ALC为发气剂的生产技术并取得了专利权以铝粉发气产气量大,所产生的氢气在水中溶解量小,故发气效率高,发气过程亦比较容易控制,铝粉来源广,从而为加气混凝土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此后,随着对工艺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工业化生产日益成熟,终于在。
1929年首先在瑞典建成了第一座加气混凝土厂从开始工业化生产加气混凝土至今不到七十年的历史,加气混凝土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在瑞典形成了“伊通(Ytong)“和”西波列克斯(Siporex)"两大专利及相应的一批工厂,而且在其它许多国家也相继引进生产技术或开发研究自己的生产技术,特别是一些气候寒冷的国家如挪威、荷兰、波兰、丹麦等国,研究成功自己的生ALC产技术,形成了新的专利。
如德国的海波尔(Hebel)、荷兰的求劳克斯(Durox)、波兰的乌尼泊尔(Unipol)和丹麦的司梯玛(Stema)二战前,加气混凝土仅在少数北欧国家推广应用,而现在,无论是严寒地区,还是赤道附近的炎热地带,生产和应用已遍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
我国早在30年代就有了生产和使用加气混凝土的记录当初,在上海平凉路桥边,建成一座小型加气混凝土厂,其产品用于现国毛六厂几幢单层厂房和上海大厦、国际饭店、锦江饭店,新城大厦等高层建筑的内隔墙,并一直延用至今。
解放后,我国十分重视加气混凝土的研究和生产,1958年,原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蒸养粉煤灰加气混凝土,1962年起建筑ALC科学研究院与北京有关单位研究并试制了加气混凝土制品并很快在北京矽酸盐厂(现北京轻质材料厂)和贵阳灰砂砖厂(现贵阳高新华宇轻质建材有限公司)半工业性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引进瑞典西列克期公司专利技术和全套装备,在北京建成我国第一家加气混凝土厂——北京加气混凝土厂,标志着我国加气混凝土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
从1971年对引进的西波列克期技术装备进行测绘,消化吸收起,开始了我国加气混凝土工艺装备的开发使用先后形成了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的6m翻转式切割机级(目前,各设备制造企业已推进了3.9X1.2、4.2X1.2m等机型);上海杨浦的4m预铺钢丝卷切式切割机组;北京建材设计研究院的3.9m预铺钢丝提拉式ALC切割机组;常州建材研究设计所和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翻版的海波尔切割机组,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消化吸收海波尔的JHQ切割机组;常州建材研究设计所消化吸收的司梯玛成套设备和4m和6m系列分步式切割机(仿伊通)及配套设备等,为加气混凝土装备的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自1965年度建设第一家加气混凝土厂起,经历了近40年时间,我国不仅建成了各类加气混凝土厂逾400家,总设计能力超过3000万m3成为国际上应用粉煤灰生产加气混凝土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国家,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原材料的范围,成功地将其它工业废弃物如石灰加工产生的碎末、水泥管桩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浆以及玻璃、采煤、采金业的尾矿等作为硅质材料大量用于加气混凝ALC土生产。
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全国还涌现了一批从事加气混凝土生产、设备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健全了科研、设计、教学、施工、装备和配套材料等系统;制定了从原材料、产品、试验方法和施工应用的标准和规范,使我国加气混凝土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当你阅读完这篇文章时,希望你可以将它传扬分享出去,传播给积极学习的正能量的信息,让加气行业多一点爱。也是你的一种美德。
长按上图二维码三秒加关注。如果喜欢请关注并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同行业精英和老板共同交流和指导。
看完了文章,客官稍微休息下,好听的音乐马上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