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心了,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个好东西,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建安消耗,降低建安成本,实现“四节一环保”……在欧美和亚洲的日韩等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早已得到成功、成熟应用近些年,我国也在力推装配式建筑。
我国推动装配式建筑力度有多大?简举一例,2016年9月,国府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据悉,聚焦一项技术专门召开常务会,这在国府会史上尚属首次其后,国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 号文件,重点提出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优化部品部件生产、提升装配施工水平、推进建筑全装修、推广绿色建材、推行工程总承包和确保工程蒸压加气混凝土质量安全等 8 项任务。
再后,北上广深,各地省府和住建部门纷纷出台相应鼓励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装配式建筑一时间呈现如火如荼发展盛景再后,相应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编,并于2017 年 12 月 12 日出台。
就是这个标准以及在现时引发的一些现象,让哈尔滨鸿盛集团董事长林国海不无担忧,“走心了,装配式建筑!”他对其中的一些理念不无质疑,尤其是现时一些建设施工单位据此标准而唯“混凝土预制率”马首是瞻的错误行径让他忧虑。
林国海称,首先,应该明确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实现建筑工业化,也就是说,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实现建蒸压加气混凝土筑工业化的初心是什么?他认为,这个初心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建安消耗、降低建安成本、实现“四节一环保”、实现建造技术“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所以,评价一个建筑项目是否符合装配式建造,即衡量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准则应着眼于该项目是否充分体现了此初心,是否实现了建筑工业化,不应以预制混凝土多一点还是现浇混凝土多一点作为评价装配式建筑的唯一标准否则,“评价标准”就不是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而是堂而皇之的演变成了预制混凝土构件(PC)的评价标准。
倘若把装配式建筑认定为就是预制混凝土构件(PC),则会使一些成长性好的、接地气的、践行初心的、符合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的新技术和新部品反而变成了蒸压加气混凝土“另类”,被 “评价标准”挡到了门外,不能享受国家的政策支持,其结果,将严重制约和阻碍我国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
所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绝不应像“评价标准”所规定的那样,仅仅调高混凝土预制率,以混凝土预制率的多少为衡量准则,而是应借鉴新型制造业的管理模式去实现建筑行业的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和产业革命,其目的是引领建筑行业实现建筑工业化,由建筑大国向建筑强国升级。
“评价标准”所规定的预制混凝土构件(PC)不能是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唯一代表,应该说只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而已,所以,“评价标准”不应该打着装配式建筑这杆大旗,干的却只是预制混凝土构件(PC)这点事,不应该用一个点去代蒸压加气混凝土表一个面,更不应该用一个点去否定一个面。
目前,商品混凝土产业基地已经在我国各地市县均已星罗棋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自密实混凝土技术也已广泛使用,这种由工厂标准化生产的混凝土,其技术指标稳定,为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其次,我国应如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应在“智造”上寻找突破口,应在技术集成上寻找突破口,应在“接地气”上寻找突破口。
也就是说,装配式建筑要与低能耗建筑技术有机结合、装配式建筑要与一体化建筑技术有机结合、装配式建筑要将工厂预制技术与现场浇筑技术有机结合,将这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综合运用,扬长补短,相互成就,完全可以实现世界领跑。
林国海称,今天,中国的建筑规模已是世蒸压加气混凝土界老大,但在工业化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决不能起步就跑偏,也不能被蛊惑人心的“口号”和“评价标准”桎梏,一味跟着“老外”的后面模仿或山寨建筑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将其打造成大国驰名品牌,并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促进中国装配式建筑技术跻身于世界高端行列,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由制造向智造、由数量向质量、由品质向品牌这一质的飞跃。
一言蔽之,林教授认为这个“走心”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部分理念将桎梏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创新发展林国海教授非常熟悉一线建设,尤其是乡镇一线建设,自诩从村长做到董事长,从建筑小兵做到教授级高工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蒸压加气混凝土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还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本文来源:今日头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